浪漫主義時代的女詩人之死

[ Home ]

#靈感源自華茲華斯那段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無果之戀。他作為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,被記錄在英國文學簡史之中,而我永遠也不會知道,那個被他無奈地拋棄在法國的少女,她的命運將走向何方,作為一個與異國人私奔未遂的貴族女子,最終等待著她的是什麽。
夏洛特·杜邦的少女時代太過慘淡了,沒有五月的甜蜜和溫涼,沒有雅典的鮮花海岸,遍是斥責,淚水和咬碎的銀牙,連那僅剩的一點快樂也是隱蔽的,是開在花屍上的,刺鼻而低賤的香。
後來人們說,喬治難道不愛她嗎?相反,喬治太愛她了,那是唯一一個愛過她的人。在那陰暗的古舍裏,英俊的威爾士詩人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光源。但是那時他太年輕了,他不懂得如何愛一個人,他以他革命者的熱情,浪漫主義詩人的真摯,以為要傾盡一切地對她好,卻不知道對於一個許久未見過太陽的人而言,遮蔽光線是必要的。他的愛太強烈,以至於輕易便灼傷了這朵花。
可若真說起愛來,他對她的愛卻也不能與更偉大的同類作比較,譬如詩歌,清泉和他親密的朋友霍華德。或許再悲觀些,在他眼裏夏洛特也僅僅是一朵玫瑰花,花該有花的自知之明,她可以美麗,可以被精心養育、欣賞,可她怎能尋求更多的關註,以至於占用了他為革命與詩歌思索的時間。
再後來革命的浪潮湧起,海峽再次被阻斷。西方的太陽落下,凡爾賽的玫瑰在短暫失去光源後,便徹底枯死了。
安妮每每讀到夏洛特的詩,都會長嘆不已,抱著詩集蜷在地板上抽泣。她本該是多麽明媚的一朵花,哪怕不是玫瑰,只是最平凡的風信子和雛菊,只要能夠盛開在廣闊的荒原上,隨風搖曳,便自是一片真情流露的風景。可她偏偏被采摘下來,悉心養育在古中國的瓷瓶之中,依靠那些稀薄的空氣,貧瘠的土壤,和不長造訪的陽光卑微地活著。
夏洛特,她有哲學家的頭腦,詩人的筆墨,智者的喉舌,她有最高貴的精神,和那貴族禮節鍛造出來的靜默和矜持,誰決定她要屈從於一個威爾士詩人的愛意,去貶低自己的身份和才華,拘泥於一方瓷瓶,再按他的喜好來規整自己的顏色和芬芳。



晚上的海洋一片漆黑

辨認不出欲望的具體名稱

假期

楊桃味的玫瑰

拾起耳機

再多跟我說一些關於你的事情吧

填滿空隙的情節

A餐與B餐

試衣間對談錄

雨天煎雞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