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健康與自我檢討

[ Home ]

如果要拿美國舉例,可能會有人感到不高興吧——不過想必如果真的是這種非黑即白的人,應該也不會喜歡這里的任何一篇文章。當然,接下來要說的不僅僅是美國的推特的功能,豆瓣很早也有這樣的功能。比如當用戶在豆瓣的搜索框搜索「自殺」這個關鍵詞時,會彈出提示框對用戶的行為進行勸解,並提供可以撥打的傾述熱線等等。後來,才陸陸續續成為國內搜索引擎的一項功能。
對於現代社會而言,「這件事」應該算是一個很正常的「社會功能」,當網絡預判到一個人可能會自殺的時候,給予一定的勸阻和幫助,這看上去很「無力」,但說不定真的就是拯救他人的最後一根稻草。所以這件事單獨拿出來說其實沒有太大的「樂趣」,別慌,你得結合下面的兩件事情一起看。
大學安排學生做心理測試,一些學生的測試結果有抑郁癥的傾向。學校隨即要求這些學生寫800字的自我檢討。這個故事乍一聽很離譜,但是里面有很多值得玩味的角度——對中國人而言,「自我檢討」往往是在「做錯事」之後,才需要去讓做錯事的人聽話或絕對服從安排的手段。那學生做一個心理測試怎麽還發展到要寫自我檢討了呢?對於我這種多年寫自我檢討的經驗,如果是我被學校安排一次心理測試,多半也會被學校逼著寫一份自我檢討——因為我一定會反其道而行之,故意在心理測試時選擇那些「最可怕」的選項,然後讓自己的測試結果呈現心理極不健康的結論。最終出結果的時候,我的測試結果一定會被老師懷疑,然後逼著寫一份「不按規矩亂搞一通」的自我檢討。
當然,這是我能想到的「最好的結局」,如果真的是因為學生的心理測試「不合格」,存在抑郁癥的傾向,竟然要求學生以寫自我檢討的方式來改善心理健康情況,這件事本身也太他媽扯了。不愧是「眾誌成城,戰勝科學」的國度,連抑郁癥都可以通過寫自我檢討的方式得到改善甚至是治療。
另一件事,是一個《重大警情》通報。需要承認的是,我沒能在國內的搜索引擎里找到關於這個通報的任何新聞,而我看到的也僅僅是一張拍攝電腦屏幕的照片,上面只言片語顯示這是一則關於「預謀殺案」的通報,所以我們先默認這個銅價消息是「FakeNews」。
《重大警情》的內容是「寧波成功預警處置一起涉高校學生預謀殺人案」,……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王某(女,18歲,寧波市人)通過手機在網上頻繁搜索「怎麽殺死室友又能全身而退」等信息。經傳喚,該生交代因對同寢室王某、徐某的行事風格、生活做派不滿,產生殺死2人的念頭,並於9月12日在學校超市購買水果刀一把、美工刀一把,手套一副,計劃在室友睡覺時將其殺……(照片內的內容就顯示到這里)
此前我在《人們為什麽不願意相信人工智能?》里討論過,關於「人工智能與犯罪預判」的話題,人工智能的復雜運算,本身是可以推導出一個人的「犯罪意圖」的,雖然無法接觸到當事人的主觀想法,但是從客觀角度本身也能作為一定的參考依據。比如以故意殺人罪的定罪要件來看,除了分析犯罪主體的主觀意圖以外,還得分析他使用的客觀工具。
比如法外狂徒張某想要找鄰居理論,便拿上了一個木棍作為威嚇的工具,在與隔壁鄰居王某理論的過程中發生了爭執,張某揮棒而去,本打算嚇唬王某,結果王某躲閃不及被敲到後腦勺當場倒地斃命。那張某算是「故意殺人」嗎?按照「正常」的刑法法理,張某實際上更有可能被定罪「過失致人死亡」——因為他本身沒有想要殺掉王某的主觀惡意,同時他帶上的木棍從客觀工具屬性來說,他並不是輕易能致死的犯罪工具。
但如果張某準備吵架的時候,是帶走了家里的一把菜刀——那張某的定罪就會漸漸偏向「故意殺人」,得看他揮刀的那一刻主觀惡意是不是想要置對方於死地——當然,這是在「理想狀態」下的司法考量。
話說回來,女生小王在網絡上搜索「怎麽殺死室友又能全身而退」,已經證明她存在某種故意殺人的意圖,接著她又去買了「犯罪工具」,那她確實在漸漸跨入犯罪未遂禁區,遲早會進入準犯罪然後促成犯罪既遂。那麽問題來了,這樣的「預警處置」真的合乎情理嗎?顯然,要解答這個問題,得先回答一個前提條件產生的問題——我們的搜索記錄被實時監控是合乎情理的嗎?
如果這個新聞的結局,是學校警告了小王,並要求她寫完一篇800字的自我檢討——那這件事情會得到真正的解決嗎?我相信它可能會變得更糟,因為她的意圖和想法完全被暴露,那個檢討無法成為對犯罪限製的枷鎖。
搜索引擎里搜索「殺死室友+知乎」這樣關鍵詞,可見一斑,有這個想法不僅僅是小王這個姑娘一個人。容易沖動、心理防線又脆弱、又容易受到蠱惑的人,或許就在這一刻邁出了錯誤的那步——所以再把這兩則內容結合起來看,學校安排心理測試,我想其用意如果還有「以此來推斷哪些學生可能有殺室友的風險」,是不是就能做到一種預判呢?這個時候,再讓那些心理不穩定、被標記為可能有殺室友之風險的學生寫自我檢討,好像又說得過去了——因為中國人向來喜歡將對與錯,你動了要殺室友的心,無論室友做了多大的錯事、多麽傻逼,你都不能因此而殺人——所以有這個想法就是錯的。
一個知乎用戶提問「高校心理健康測試是防患於未然還是推波助瀾?」現在大部分高校為了防止大學生,研究生出現心理問題都會對他們進行心理測試和調研,出發點是好的但真的有用嗎?據我所知,面對心理測試學生一般會有兩種反應:1、浪費時間,這種東西填填就算了,沒意義2、我知道我存在心理健康問題,但萬一被發現我有心理問題我就會被找談話,被思想教育,被扣綜合分甚至會被勒令退學,那我一定要裝作我沒問題。
如果一個學生真的因為心理測試被預判了「犯罪心理」,那份「自我檢討」又算是在防患於未然,還是在推波助瀾呢?
很顯然,到最後「解決提出/製造問題的人」才是最快的「解決問題」的方法吧。



靜水深流

憤怒是對自己無能的痛苦

我來這世上,是為了認識太陽

汙濁的徘徊中

春雨過後

忘掉他

不要留遺憾

婷草

日光傾城

成年